欢迎您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冶金分会!

世界钢铁之都――匹兹堡

发布日期:2015-12-14   阅读数量:2941

2015年4月16日至4月27日,由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及中国冶金工业网组成10人赴美进行交流和考察。与匹兹堡市政府、US Steel(美钢联)、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已被淘汰废弃的斯威士瓦莱钢厂旧址。

本次赴美公务考察核心是匹茨堡市钢铁产业转型之路的借鉴交流。

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2013年美国钢产量8688万吨,按国家钢铁产量排序,美国仅次于中国和日本,排位第三;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钢铁工业并没有衰退。

与Allegheny Conference首席对外事务官Bill Flanagan交流

一、美国钢铁工业历程

美国钢铁上业自1868年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1868-1880年产业革命时期,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而使美国钢铁工业具有了庞大的生产能力。1956-1975年工业化完成和以后的时期,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0.5%的速度微幅增长。1973年其年产钢达到13680万吨,是目前为止美国钢铁工业历史上最高的产钢纪录,1980年至2013年美国钢铁工业的钢产量基本在1.0-0.8亿吨钢上下徘徊。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钢铁工业一直是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后,钢铁工业已演变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因此,钢铁工业有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之称。

、工业化进程中美国钢铁工业所具有的发展优势

发展优势可以分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不同的生产环节之间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相同产业生产环节生产率的比较。

(1)美国钢铁工业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具有以下几方面比较优势

①美国发展钢铁工业有着较为有利的资源条什,有着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品位也非常高,矿山工业发达,原料和燃料有充足的供应。如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炼焦煤,苏比利尔湖西部有丰富的铁矿(目前富铁矿已趋枯竭,但含铁22%-35%的贫矿储量巨大,以五大湖沿岸的梅萨比铁矿最为著名)。

②发达的铁路和水运,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什。1910年美国的铁路里程即达到近40万公里,是世界上铁路里程最长的国家。铁路的大量修建与钢铁上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铁路建没需要消耗大量钢材,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完善铁路交通网为钢铁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美国的五大湖地区的水运和海运也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美国钢铁工业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①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钢铁工业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各个产业都处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作为基础性行业的钢铁工业在产业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要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又要为装备工业、机械工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提供各种高质量、高档次的钢材产品,以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因此,为了促进:正业进步,各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增加钢铁工业的经济规模,生产高质量、高技术钢铁产品,才能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这种基础原材料的需要。如果不能实现钢铁自给,那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钢铁产品,这对本已经资本稀缺的工业化进程来说,会加剧其他行业的资本紧张状况,提高钢铁产品需求行业的投入成本,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来看,这是一种不经济的选择。美国政府在“二战”前后一直把钢铁作为战略性资源来对待,对钢铁工业给予的必要的政策支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的钢铁工业,实现钢铁上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产品档次,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质量。

②保持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在早期比较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尽管比英国和法国晚得多,但是在其工业化初期,就充分利用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如炼焦、热风炉、平炉、型钢轧机、镀锡薄板等技术都是从英国引进的。引进以后,又加以改进,创造出许多新工艺和新设备。

③规模化生产。在生产体制上,实现企业联合化和专业化并举的发展模式,发挥了不同产品种类的规模经济优势。“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是第一个在钢铁加工中充分利用新技术的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家。1867年,他在匹兹堡建立了一座庞大的一体化的贝斯麦钢轨用炼钢厂即埃德加・汤姆森炼钢厂,该厂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是最大的炼钢厂。到20世纪初,匹兹堡轧钢厂每年用人只有1800人。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及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也给钢铁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因此,美国开始组建起巨型的公司,把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集中在一起,联合企业的形式成为钢铁生产中的基本形式,其中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

④运用资本的手段实现规模经济。钢铁工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需要筹集大量资本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因此,发展钢铁工业最需要建立现代股份公司制度以满足上述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美国政府鼓励发展大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经常发生,只要是生产上需要,有实力的大公司就会义无返顾地去收购所需的公司。这种体制环境,客观上有助于钢铁企业利用钢铁工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发展一体化的钢铁企业。

三、美国钢铁工业布局上的演变

(1)资源型布局

美国钢铁工业发端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最初是利用当地木炭和小铁矿发展起来的分散小厂。随着木炭被无烟煤代替,冶金分会向西迁移到靠近无烟煤产地的贝斯力赫姆(伯利恒)和斯克兰顿一带。焦煤炼铁技术推广以后,其中心继续西移,转移到生产焦煤的匹兹堡地区。匹兹堡在近代产业史上曾被称为美国的“钢都”。20世纪初,苏比利尔湖区的铁矿开发以后,在沿湖地带又兴起了许多新的钢铁工业中心,比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等,在全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区-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也建成了大规模的钢铁厂。

与卡耐基-梅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CMU▪Chris Pistorius交流

(2)消费型布局

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美国钢铁工业呈现出向沿湖、沿海消费区域集中的趋势,新建钢铁厂大部分分布在芝加哥区和大西洋沿岸,匹兹堡地区的地位则相对大大削弱,有些钢厂甚至倒闭。其主要原因是:

①钢铁生产所需要的煤和铁矿石等原料可以通过廉价水运的方式异地获取,由于是大规模运送,钢铁企业还可享受低运价的优惠,而通过铁路运送钢材的运价却很高;

②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必利尔湖区富铁石产量在不断减少,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的优质廉价铁矿石数量却在日益增加。为了便于铁矿石进口,美国在沿海地区新建了伯恩斯港钢铁厂和费尔利斯钢铁厂,扩建了巴尔的摩附近的斯伯罗斯伯特钢铁厂;

③电炉炼钢的比例在不断提高。电炉炼钢需要消耗大量废钢铁(在美国约占2/5),而废钢主要来自钢材消费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在消费区兴建了几十家小型钢铁厂,它们以废钢为原料,在消费区炼钢,并轧制当地需要的钢材,目前小型钢厂生产了美国全国20%左右的钢材,这对平衡钢铁工业的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美国钢铁工业“衰而不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钢铁工业已经退出美国国内主导产业的地位。其表现形式:一是钢铁工业的增加值在美国28个制造行业中一直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二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虽然保持了10年的增长,但是钢铁工业依然缺乏增长的动力,钢铁企业所承担的生产成本、环境成本都比较高,无法与进口钢材进行有效的价格竞争。“衰退”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美国国内钢材需求总量发生了变化

   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实现,美国经济对大型钢铁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如1900年,机器制造业在西进运动中飞速发展,铁路就业人口跃居美国首位;到1940年,汽车业已追至第二位;到1980年,信息业上升至第三位,到1990年信息业终于取代汽车业成为美国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上世纪末,美国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已相当于其传统产业的3-5倍。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钢铁的需求总量、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美国钢铁的生产量趋于平稳,而不会达到之前的高产出。

(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突出体现为以下几点:

①设备投资周期没有与技术进步同步,导致生产设备老化。美国钢铁工业投资的第一次高峰是在“二战”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LD转炉、连铸、大型高炉、计算机控制轧机等钢铁工业现代化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进入实用阶段,由此导致美国钢铁工业的设备投资和国际上钢铁工业技术革新不同步。与这相反,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则是同步将这些钢铁工业新技术进行应用与创新。

②设备结构落后,特别是轧制加工工序当中有相当多的设备无法满足用户的“小批量、多元化”需求。

③为了防止罢工,提高了工人工资,导致成本中工资比例提高。

④美国钢铁企业在出现困境时,选择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导致投资资金等多种资源的分散。

⑤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由于反托拉斯法严格执行,美国没有出现同日本一样强有力的钢铁联盟、产业研究会等业界团体,加之早期企业的兼并重组方案也没能通过议会审核,导致美国工业在产业调整方面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及灵活性,自接影响了美国钢铁企业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及新产能的形成。

(3)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加速了美国钢铁工业的衰退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钢铁产业崛起,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钢铁工业燃料的消耗在大大降低,美国五大湖和内陆地区的钢铁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在50年代后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大规模海运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沿海地区兴建大型钢铁企业成为更具有优势的一种产业布局选择,这也使沿海建厂的日本钢铁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更具有竞争力;再者,日本钢铁工业是“外向型”产业,即钢材产量的30%左右用于出口,美国是其重要的出口国,这也使美国钢铁工业直接面对日本钢铁工业的竞争,而美国钢铁产品成本要远远高于日本钢铁产品的成本,从而使美国钢铁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可以说,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设备投资、生产规模等方面开始落后于日本钢铁工业。

(4)美国钢铁工业“衰而不退”

由于美国政府对钢铁工业一直给予必要的扶持。如政府为保证国防用钢和在尖端金属材料研究及应用的领先性,将一些重点钢铁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纳入到国防预算当中加以保护,并以此支持美国钢铁工业在核心技术上的领先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美国竞争力的核心。但同时应看到,伴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美国钢铁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管理及技术改革,通过高技术的扩散和渗透,促进钢铁工业有效地实行技术革新、结构重组,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美国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有所改善,粗钢年产量一直保持在9000万吨左右。可以说,美国的钢铁企业重新成为世界钢铁技术革命中心与工艺改革的领先者,美国钢铁工业伴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做到了“衰而不退”。

美国钢铁工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钢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经常出现资金使用的不明智举措,而且市场产能始终处于过剩状态。

对于钢工业产能过剩的不利监督和管理是造成世界许多钢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最重要原因。

②非常多的钢厂和它们新项目的贷款机构都缺乏对以下核心市场定位问题的充分认识:

公司应当明确,在它们即将打入的国内或国际市场中所需建立的生产能力及开工率的准确数字,并且究竟要取得多大市场份额。

1、准确判断哪些市场以及为什么产品在这些市场能够赚钱或赔钱。

2、准确分的公司所服务顾客群的规模和结构组成。

3、明确哪些是钢材的过渡性市场,进口钢材的最终使用地在何处。

4、准确分析公司的原有增长率及新进入市场的预期成长率。

虽然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钢铁工业需要合并,但说来容易做时难。

美国钢铁业合并所面临的障碍非常大。自从1998年,钢材价格降低、钢公司利润下降,使美国的钢公司及钢铁业相关的公司根本没有资金20世纪进行大规模收购。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一些错误扩张、合并和收购计划,钢铁业已成为投资界极力回避的产业。同时,钢铁业的合并还需要先解决历史遗留的成本问题,只有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形成大规模合并。美国钢工业的合并还受到历史失败教训的影响,如已两次破产的美国LTV钢公司就曾是Jones& Laughlin钢公司和Repubic钢公司在1984年合并成立的。在1988-1992年,加拿大的多法斯科钢公司和阿尔戈马钢公司的合并也以失败告终。

③钢铁工业曾经强调产能和掠夺性扩张,忽视了应当认真研究市场战略。

许多钢公司为了加强对市场的占领和掠夺,拼命扩大生产规模。注重产能对于任何一个产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各产业都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掠夺性扩张,但如果过度强调产能,势必会忽视对市场及市场战略的分析。一些过度扩张项目、合并及收购已严重损害了钢铁工业在投资界的信誉。而且,过去哪种通过建立联合性钢铁企业或联合小型钢厂来扩大占领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许多市场反映的是一种在相对平等基础上的竞争。

--钢铁公司在融资水平的控制和平衡系统上出现了故障,尤其是在一些急需建设的新项目上。

通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总是过于强调工程、设备、厂址选择、地域销售反馈以及领导层的意见,忽视了对市场、战略和竞争的细微分析。而借贷机构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评估钢铁工业市场的微小差异。而且一旦资金到位,公司内部根本听不进对项目持谨慎态度的不同意见。

--现今钢材产品、终端用户市场和钢铁工业动态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即过去以廉价用于人市场的经济和工业数据质量都在下降。但是美国钢铁工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向工业统计机构报告,并且许多公司的报告也仅仅是简单合计,从这些数据中根本无法分析钢材终端用户的消费情况。数据信息整理仅仅是市场评估过程的第一步。钢铁工业和钢材消费产业的市场大小、结构及其它一些因素正在快速变化,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市场的评估和对以往市场的研究日益显得重要,而由于信息的不准确,这将直接导致了错误的战略决策。

--必须考虑国际市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亚洲的发展。许多美国钢铁公司总是忽视或弱化这些因素。即钢材是一种全球性商品。美国市场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亚洲钢材市场占世界钢消费的一半,这将会对定价、贸易和产能利用率产生极大影响。汇率的变动可能会给钢材定价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带来灾难。不适宜的汇率变动,如升值20%-30%或更高,将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美国钢工业近期的成本结构恶化就是不适宜汇率变动的直接结果。如曾经被称为明星企业的柯罗斯集团在英国的生产厂,在短短几年中,由于不适宜的汇率变动,使企业严重亏损,一蹶不振。

四、匹兹堡地区的钢铁工业转型

已被淘汰废弃的斯威士瓦莱钢厂旧址

前述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中已谈到匹兹堡地区曾经是美国钢铁之都,随着美国钢铁工业为国家支柱产业变为基础产业的过程,匹兹堡这座钢铁之都的转型更令人回味无穷。

曾被誉为美国的“钢都”,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100年左右的时间,“钢都”对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从19世纪后半叶,美国西部开发进程加快,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不断延伸到匹兹堡。加之,匹兹堡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加之源源不断进入的劳动力,为内陆型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源于这一时期席卷全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除了电力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就是在钢铁领域-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发明了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

有了交通、资源、技术、人力的支撑,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纷纷选择在匹兹堡建立自己的产业。其中,就有“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并意识到美国制造业的未来在于钢铁的制造和应用,成为作为美国钢铁业的中心,为全美国的桥梁、铁路、大厦提供钢铁产品。早在1900年,当地共有94家炼焦厂,拥有两万多个蜂巢式炼焦炉。到1910年的顶峰时期,共有3.9万个蜂巢式炼焦炉,产量达到1900万吨。除了钢铁、焦炭以外,还有铝冶炼与加工业、电气设备业、玻璃生产与加工业、炼焦炉机器制造、火车机车头和车厢制造业等。由此可见,匹兹堡地区的产业结构过度集中于煤炭、钢铁、重型电气以及玻璃、黏土和石材生产等重工业。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以烟尘污染为例,匹兹堡钢铁业、炼焦业等排放出大量烟尘,而且由于该地处于阿勒根尼河与蒙农加亥拉河的河谷地带,所以烟雾笼罩成为常态。

 匹兹堡重工业给本地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940年以后,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该市的公共健康部门、媒体和其他市民组织开始呼吁减轻污染。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匹兹堡工业需求量加大,这些要求很快被经济洪流淹没。战后初期,恶劣的环境使得当地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几个主要的大企业在其他城市租赁了总部大楼。另外,出于对烟雾、洪水等环境因素的考虑,40家工厂决定迁离此地。

1978年,建于1861年的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在匹兹堡的工厂倒闭,1.75万名工人失业,紧接着,国民钢铁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也步其后尘。1978年~1983年,匹兹堡钢铁以及与钢铁相关的工作岗位消失了10万多个。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基地仅剩下两家钢厂。一家是阿勒格尼公司(Allegheny Inc),另一家是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1、阿勒格尼公司的装备水平:

2×110t电炉,年产钢120万吨。

1×120tAOD精炼炉;

1套单流板坯连铸机,板坯规格:厚度8英寸×宽度26~52.5英寸(203mm×660~1334mm),即为中宽带钢轧机供料;

热轧:单机架2辊40英寸开坯机(国内为1000mm初轧开坯机),半连续56英寸宽带钢轧机(国内为1450mm热轧机,区别它是半连轧,国内为全连轧);

冷轧:1套单机架4辊56英寸可逆轧机和1套20辊吉米尔轧机。

3条不锈钢退火和酸洗作业线;电工钢酸洗、退火和精整设备。

从装备水平和工艺设备看,就是一家不锈带钢生产企业,但也生产电工钢。冶炼及热、冷轧工艺装备水平一般。

2、美国钢铁公司

美国钢铁公司现有也叫美钢联,美国钢铁公司是指美国内企业,美钢联还包括加拿大,墨西哥等;这里我们只说在国内的美国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在国内共7大公司:匹兹堡地区的埃德加-汤姆森;大湖地区分公司;格拉尼特城分公司;中西部分公司;贝尔维尔地区分公司;美国钢管公司德克萨斯地区分公司(钢管企业);美国洛雷恩地区钢管公司。美钢联目前钢铁产能约为3170万吨;其中,加拿大公司500万吨,在国内2670万吨:2014年美国钢铁公司在国内菲尔菲尔德、大湖、格兰特、盖里、埃德加-汤姆森、中西部合计铁产量1708万吨,详见后表一、二。

(1)大湖:粗钢产能380万吨;2014年铁产量197.3万吨;

(2)洛雷恩:粗钢产能70万吨;

(3)中西部:粗钢产能750万吨;2014年铁产量536万吨;

(4)格拉尼特:粗钢产能280万吨;2014年铁产量190万吨;

(5)贝尔维尔:10万吨;

(6)德克萨斯:20万吨;

(7)埃德加-汤姆森(Edgar Thomson-piant)厂区:粗钢产能270万吨;2014年铁产量107.3万吨;

 2座高炉年产铁260万吨;2座转炉年产钢270万吨,1台双流板坯连铸机。

(8)费尔菲尔德厂区(fairfeld works):粗钢产能230万吨;2014年铁产量172.60万吨;

 2座高炉年产铁230万吨;3座转炉年产钢230万吨,1台板坯连铸机和1台4流方坯连铸机,1套宽带钢轧机和1套6机架冷轧机组。配有酸洗、镀锌机组。

(9)盖里厂区(Gary works)粗钢产能700万吨。2014年铁产量505万吨;

焦炉:3个焦炉组年产焦炭150万吨;

高炉4座年产铁750万吨;

转炉3座顶底复吹年产钢700万吨;

热轧84英寸热连轧1套(2150mm机组);

可逆冷轧机组:1台6机架、5机架、2机架各1套。

括号7、8、9均在匹兹堡(Pittsburgh)地区。

从上述资料看出,在匹兹堡(Pittsburgh)地区粗钢产能1300万吨占美钢联产能50%左右,但焦炭产量仅有150万吨是历史最高1900万吨的7.9%。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匹兹堡(Pittsburgh)开始偿还环境的历史欠账。如今,匹兹堡已经成功完成了城市转型,从“人间地狱”变成了“宜居城市”。目前,匹兹堡市GDP构成如下:

1、金融和商业服务21%;

2、信息和通讯技术2%;

3、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10%;

4、能源12%;

5、高级制造业14%;合计:59%;

6、其他行业41%。

如今,匹兹堡除其他行业外的产业已成为地区主要的经济基础。

这对我国钢铁企业如何吸取前车之鉴,避免走历史的弯路,才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首先,钢铁企业必须把环保放到更高的位置加以考虑。否则,钢铁企业很有可能因为环境污染而退出历史舞台。此外,钢铁企业要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积极向服务制造业转型。

其次,钢铁产业的布局和结构亟待优化。随着公众的环保呼声日渐高涨,环保政策也日趋严格。我国环保政策除了对钢铁企业有排放指标的考核,还将加大对区域排放总量的考核。要求各地方政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对于钢铁企业密集度较高的地方,通过兼并重组、减量优化,工艺技术等系统考虑钢铁行业与地方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再其次,新上钢铁项目必须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上马。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仍在进程中,未来虽要消费大量的钢材,但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导致钢价低迷。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抛弃“唯GDP”政绩观,抑制投资冲动、优化产业结构对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尤其是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予以制止。

最后,政府和企业联手,共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是人员的安置问题。在人员安置问题上,应该加强政企合作,积极帮助职工转岗培训和再就业。以匹兹堡为例,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就业合作培训专项基金,并与接收企业签订合同,接受培训的失业工人在其新岗位工作的前6个月的费用从专项基金中拨付给企业,保证参加培训的工人能够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要求。

综上所述,美国钢铁工业产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1.6亿吨左右,钢产量最高1.35亿吨,至今钢铁产能削减30%,产能约在1.1-1.2亿吨,产量基本维持在0.8-1.0亿吨;但钢铁冶炼工艺发生了较大变化,电炉钢已占到美国钢产量的6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钢铁工业在国家完成工业化后的几十年,产能过剩削减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地位(由支柱变工业为基础产业)变化基本相一致,因此,钢铁工业是“衰而不退”,特别是电炉钢的冶炼工艺,我们所熟悉的康塔斯克、康斯迪尔超高功率加废钢预热工艺的大型化(电炉的炉容已达200t)、智能化至今仍是世界先进技术。电炉全废钢生产的冶炼周期亦可控制在50min,与连铸的匹配可以实现多炉连浇。在轧机的工艺技术上纽克的无纽轧机,板带的超薄带轧机,西屋电子自动化控制等这些均属于现在的世界领先水平,正是技术成熟、先进也为美国钢铁工业工艺转型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但在高炉冶炼环节上,主流的装备水平基本也是在1000-2500m3居多,表中大于4000m3高炉仅有1座建在中西部东芝加哥厂区,高炉燃料比也与中国差不多500-520kg/t,还有不少高炉喷吹天然气(NG),特别是高炉的炉顶压力比较低,不少高炉还处在常压炉顶状态,数据显示其高炉能耗高于中国指标。